[《追風箏的孩子》作者]卡勒德.胡賽尼
在阿富汗社會裡,女性竟是處境最窘困的一群,這現象實在是很令人憤怒。早在塔利班勢力掌權之前,阿富汗女性便已在為自身的基本人權而奮鬥。除了大都市的少數特例外,堅不可摧的傳統律法,長久以來使女性無法享有工作權、教育權、適當的醫療照顧,以及個人自主權,而過去三十年來的戰爭、遷徙和動盪混亂,只使這種情形更雪上加霜。雖然近幾年有改善的跡象,但仍有太多女性繼續在不容質疑、絕對專斷的傳統習俗下受苦,因而無法參與有意義的社會活動。多少年來,阿富汗女性既沒有容顏,也無從發聲。
但現在不同了。阿提克.拉希米以《耐心之石》一書,讓一個女人既有容貌亦有聲音,相信也是藉由這麼一個讓人難忘的女子,道出了其他千萬女性的血淚辛酸。
劇情再簡單不過。整篇故事都發生在一個房間裡,一個無名的女子在這房裡照顧她重傷的丈夫,他只能無聲且無助地癱躺著。外頭對戰中的軍閥派系在街上燒殺擄掠,女人只好以點滴導管維繫丈夫的性命。她定時替他潤溼眼睛和更換衣物。她也對他說話。起先只是嘗試性地說一說,但漸漸地,心門敞開了,內心的驚人真言如洪水般湧洩。女人越來越大膽,娓娓吐露自己對丈夫有多麼怨恨、多麼失望,自己心裡埋藏了多大的秘密,還有自己的慾望和期盼,以及她因他而蒙受的苦痛和悲傷。她丈夫如石頭般──即書名的這塊傳奇石頭,它能吸收傾訴者的所有不幸──躺在她面前之際,她赫然發現自己掙脫了一切束縛,她的獨白也不由自主越來越狂熱。從她口中傾吐出來的,不但是充滿勇氣且駭人聽聞的告白,更是對戰爭血淋淋的控訴。粗暴的男性,以及宗教、婚姻和傳統習俗,迫使阿富汗女性長期以來只能逆來順受,像耐心之石一樣默默吸收一切磨難。
阿提克.拉希米筆下的這位女主角,並不是在深閨中默默受苦的聖人。她也不是什麼英雄般的主角。她在失去意識的丈夫身邊一面獨白著,層層面紗也逐漸卸下,隱情陸續被揭開,呈現在我們眼前的,實是一個複雜、有著種種不同心境的凡人。拉希米的這位女主角是位勇敢、堅韌而無私的母親,但她也擁有許多凡人的瑕疵,她也曾欺騙過、操弄過、懷恨過,若是被逼至絕境,她一樣不惜以牙還牙。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身體。在本書中,拉希米觸動了阿富汗一個很大的禁忌,即「把女性視作性愛個體」(sexual being)的概念。書中某些段落很可能在阿富汗社群較保守的人士間引發爭議,但拉希米卻選擇不規避這類議題,這是值得我們喝采的。他並未讓他的女主角淪為典型的神聖、無性、母親般的角色,這也是值得稱許的。或許,以法文,而非以波斯語來撰寫此書,也讓他較容易下筆。他曾表示:「……每當我以波斯語寫作時,會出現一種不自覺的自我侷限。我後來學會的語言,亦即我所選擇的這個語言(法文),讓我在自我表達時能享有一定的自由,不再有那種自我侷限,也不再有童年起便偷偷蟄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那種自卑。」不論理由為何,他堅定果決的文字,勢必都是讀者的福祉。
儘管故事從頭到尾都發生在一個普通的小房間裡,拉希米對街頭戰火景象的描述卻十分鮮明,他純熟的文筆因此可見一斑。兩個未曾指明名稱的派系之間的一場無名戰爭,可說是這房間內的第三主角。拉希米終究決定不把我們帶到街頭上。而是讓我們像大多數無助平民百姓那樣去體會戰爭。我們可以聽到突發的槍響、吶喊,以及令人不寒而慄的死寂。當房屋動搖、牆壁泥灰如雨般剝落時,我們可以感受到槍炮戰火的壓迫震撼。雖然拉希米不曾帶我們去街上──或許也正因如此──他反而讓我們更深刻體驗了何謂混亂、無助、無法無天的無理暴行,以及無可預知、奪走無辜生命的無常蠻橫惡行。多年來派系間的內戰,可說是阿富汗這過去三十年來最黑暗的時刻,透過拉希米簡潔的文字,這個年代的殘酷又歷歷在目。
《耐心之石》在法國榮獲極為崇高的龔固爾文學大獎,文筆簡約俐落、充滿詩意,卻出奇單純。可它卻是一場豐富精采的閱讀之旅,既是寓言,又是因果報應故事,亦是對名譽、愛、性、婚姻和戰爭的深切探討。絕對是一本備具勇氣的重要著作。然而從讀者的角度來看,這本小說最大的成就莫過於發聲。它讓故事中所有受苦難最多卻哭泣吶喊最少的人,終於得以發聲。拉希米的這位無名女主角是個引子、是個管道,讓成千上萬像她這樣,曾遭排斥、邊緣化、輕蔑、毆打、嘲笑,和封口的女性能得到解脫。在《耐心之石》裡,她們終於暢所欲言了。 --END--
小企劃碎碎唸:
《耐心之石》是一本受到《追風箏的孩子》作者大力推薦的書籍!當時很好奇,是什麼樣的內容會讓大師級的人物「主動」說要寫一篇序來推薦。因此,拿到電子檔的當晚就忍不住在電腦上開始閱讀,而這一看就不小心看完了(其實一方面也是因為字數不多,哈)!作者的文筆流暢、優美,內容、角色跟場景都很單純,但所帶出的意義卻一點都不簡單!卡勒德.胡賽尼也在推薦文裡點出幾個重點,因此想特別來跟讀者們分享~有機會的話,到書店去翻翻這本文學性強且耐人尋味的小說,說不定它也讓你也不小心就看完囉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