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封面衍生出來的文化思考(很嚴肅吧!?)
大學時的好朋友來台灣,在我家住了差不多一個星期。今年是醫學研究所最後一年,她才剛去非洲的Gambia醫院工作一個月。這位無敵氣質美女的人生理想是,幫助沒有錢、缺乏資源的人治病,現在她正在逐步實現夢想,我超級proud of 她的。她來台灣花蓮的醫院工作一個月,因為聽說那裡能幫助到比較多原住民,之後回去,一畢業就正式開始救人的生活。
她到的那天剛好皇冠美編差不多完成整本書的編排,家裡有一份,我便很興奮的跟她分享。
她也很興奮:「妳要出書了?我可以看嗎?」
「呃,是中文的。」
「喔ok,所以我不可以看。」她洩氣。
「妳可以看圖片啦!而且原稿是英文,我都是寫完才翻成中文。」我中文比較不好,只好仰賴這種比較愚蠢和緩慢的創作方法。
「我可以給妳看很亂沒整理的原稿。」我邊安慰她邊給她看美編設計好的書封面。她看了封面兩秒鐘,突然很激動的反應「這根本就不像妳嘛!」
「還好吧?」我低頭研究。
「這也太cute了吧?老實說,這跟台北街頭一堆廣告上的台灣女生有什麼差別,長得都一模一樣。」我不知道她那麼激動幹嘛。
「她們都比我甜美吧?我不那麼甜。不過妳知道有趣的是什麼嗎?」
「什麼?」
「台灣人覺得這個更像我。他們覺得我在加拿大的照片都不像我。」
「真的假的?怎麼可能?」 她更驚訝。
「真的。我回來後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北美洲跟亞洲對我的perception (觀感)常常互相衝突,主要差別在年紀、身型、打扮成熟度。」
我在溫哥華拍了一系列的headshots,勉強可以翻譯成宣傳照吧!那裡每個朋友看到都讚美「It's super hot」、「真的把妳的精髓拍出來了」、「這攝影師真難得,把真正的妳拍出來了」……可是到台灣大家看了都說「根本就不像妳」、「拍得好老喔」、「太成熟了,一點都不像妳」……還有一張看起來比較「年輕」,在北美我可以用來試鏡高中生角色的,可是在台灣好幾個人看了覺得大概三十歲。差很大吧!?
我聽了這些評論覺得很有意思。我倒不care我看起來幾歲。不過兩邊對女人年紀和審美觀的落差很有趣吧?
在溫哥華拍的照片,台灣經紀公司一看說:「不行用,全要重拍」,重拍以後,台灣滿意了。
而這一組照片北美的看法是什麼呢?去年九月我回溫哥華拍戲時,把台灣拍的順便給溫哥華的經紀人看,看他要不要放到casting workbook上。Casting Workbook是所有北美演員都必須登記的一個專業系統,北美所有經紀公司跟試鏡導演、導演、製作人等的主要溝通管道。
溫哥華的經紀人沒有一次看到我不說我辣得要命的。我知道,要是一般的經紀人我就可以告他性騷擾,可是我的經紀人是義大利人,文化個性講話就這樣,所以給他的寬限還是得大一點。而他每次看我的headshots他的反應也都是:「this is so hot (很辣)」。結果看了台灣拍的他幾乎沒什麼反應,淡淡的說:「亞洲拍的還是不適合北美洲。都很漂亮,可是比較像模特兒照,而不是演員照。」
差別在哪裡呢?太甜美了,比較沒有 「態度」 或「個性」。還有,靈魂的問題,「台灣拍的這些看起來像個甜美的洋娃娃,可是沒有靈魂」。義大利人解釋:「可是我們原來選妳在加拿大拍的這張,妳看,眼睛裡有凝聚力,把靈魂都捕捉到了。試鏡導演最重要的還是得看到妳的靈魂,看不到眼睛裡靈魂的照片,再漂亮都沒有意義。」
台灣比較傾向於甜美可愛;北美比較傾向於力量和個性。
還有另一個差別。台灣的經紀人應該永遠都不會嫌我太瘦。加拿大的經紀人則是有次我跟他說我要練拳擊時對我說:「如果是為了多一個技能,很棒,如果是為了減肥,絕對不行。妳一磅都不能減,再瘦就不好看了。」不要以為我很輕,那時我的體重是在台灣的經紀人眼中,可能覺得還是有點肉肉的。兩邊對女生標準體重的差別大約是三到五公斤左右。而在北美覺得漂亮的手臂形狀,亞洲會覺得太粗壯;亞洲覺得漂亮的手臂形狀,北美又覺得太像雞腳沒健美感。這些都是例子。
亞洲重視的美感重點,在北美是弱點。北美重視的美感重點,在亞洲不吃香。於是井水不犯河水。亞洲照片歸亞洲,北美照片歸北美。
衣服也是,我本來很頭痛,如果要開始亞洲北美洲兩邊飛的生活,衣服要帶來帶去是很麻煩的事。結果回來後發現根本多慮了,因為我在台灣穿的衣服和在北美洲穿的衣著打扮根本不會一樣,於是在台灣的這些可以永遠放台灣,在北美的那些也可以永遠放北美,根本沒有帶來帶去的問題。
「還好啦。」我看著我其實很喜歡的書封面「糖分沒有太高,還是有保留我自己的感覺。」
「妳知道最酷的是什麼嗎?」我問有著偉大自我犧牲奉獻精神的氣質美女醫生朋友(她的名字真長)。
「什麼?」
「我的出版社願意讓我放老二的照片在我的書裡,哈哈哈哈哈。」
「真的假的?」 她很震驚「什麼樣的老二?」
「有象徵性的,也有雕像、有巧克力、蛋糕上的……」
「很多老二耶!我真驚訝台灣可以這樣,那他們不死板,很棒嘛!」
「對啊!I love my 出版社!不管選擇的照片cute不cute,他們都願意盡量不過濾我的個性,所以我很開心。」
為了習慣兩邊審美觀和文化的落差,本來擔心我會慢慢有人格分裂的過程,還好沒有。結果是我比較可以適應批評,因為兩邊對我都會有批評,不過因為有兩種反方向的批評(或讚美),我便習慣了批評不是批評、讚美也不是讚美的這種老和尚心境。只要我還是我就好,就像水一樣,不管是放在醬油瓶裡還是放在橄欖油瓶裡都還是水。
批評不是批評,讚美不是讚美,批評跟讚美都是不同觀點的表達而已。
---王云菲「關於歐洲,誤會大了!─嗆女生的歐洲狂想曲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