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75284  

 

記憶追蹤--讀《審判》

既晴

 

以家庭為故事舞台,描述血緣之間的未知謎團、鋪展親密關係的黑暗疑懼,是近年來歐美推理創作的主流,說是已經形成一個嶄新的子類型,亦不為過,可稱之為「家庭懸疑」(family suspense)或「家庭驚悚」(family thriller)。

 

這種推理小說,路線不同以往在歐美推理中的「王道」——警察程序(Police Procedurals),沒有刑案偵搜的過程中高深的鑑識技術,沒有警察前線人員在打擊犯罪時的心酸血淚,而是回歸到探究人心奧秘的本質,以更單純、更精準的角度,來觸碰讀者的心理需求。

本書《審判》的作者,美國推理作家湯瑪斯‧庫克(Thomas Cook),其三十多年來創作風格的變化,正足以見證推理小說創作浪潮的變遷。

 

庫克主修歷史,攻讀碩士期間,發表了處女作《屠鹿之夜》(Blood Innocents1980),旋即入圍愛倫坡獎(MWA)平裝小說類。其後,他寫了原是刑警、後為私家偵探的法蘭克‧克雷蒙斯(Frank Clemons)三部曲。早期諸作,均以傳統的警察程序為主,但洋溢著文學況味,這源自庫克的文科背景。

 

到了九○年代,庫克以《致命回憶》(Mortal Memory1993),開啟了全新的創作路線。全家人被父親殺光,父親逃亡不知去向,「我」是僅有的倖存者,三十多年後,「我」遇到了一名女子,童年的恐怖回憶也再次甦醒。

 

在庫克筆下,「現在的我」所面對的最大謎團、最大魔障,不在案件、不在外界環境,而在「過去的我」。受到重大變故的衝擊,為了繼續正常生活,案件的真相遁逃到意識深處,因此,只有不斷挖掘、反芻來自潛意識的線索,既有的記憶才會重新現形,並指向截然不同的解釋。日本評論家杉江松戀,讚譽庫克為「第一人稱的敘述魔術師」,其來有自。

 

未久,庫克以類似的記憶交錯技巧,發表了《查旦中學事件》(The Chatham School Affair1996),榮獲1997年愛倫坡最佳小說獎。近年的《與蘿拉‧費伊的最後對話》(The Last Talk with Lola Faye2010),更是將此一時光追溯、逆轉真相的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。

 

《審判》則更進一步,融入了法庭程序,探究一位大學女教授的真正死因。被警方視為嫌疑犯、同一所大學教授的丈夫上了法庭,在尖銳、冷徹的檢辯交鋒之間,斷斷續續地回憶起他與妻子貌合神離的假面生活。他的思緒混亂、經常出現空白,言行不受理性控制,必須在呈堂證物出現在他眼前,過往那些碎裂、困頓的婚姻片段,才產生因果、產生意義。

 

同時,《審判》也為「家庭懸疑」類型,拓展了新的可能性。家庭懸疑,不一定非得以家族屋宅為舞台,可以結合法庭、結合其他場景。讀者不必擔心這種結合所帶來的專業門檻,因為,庫克已經做了上乘的示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rown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